昨晚看完众人推荐的《小森林》,喜欢得不得了。
这部被戏称为“舌尖上的日本”的片子,和《舌尖》一样,都异常精确地呈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。看来无论在哪里,食物永远承载着至深的感情。
四个钟头下来,对女主的吃相印象最深。无论是蘸着纳豆的糯米团子,还是裹着酱汁的意大利面,这姑娘竟都能吃得优雅无比,倒让我自惭形秽了。看着她一边咀嚼,一边慢慢地闭上眼睛,轻轻舒一口气,我也不禁跟着放松下来。看《舌尖》有种大呼过瘾的饱足感,仿佛山川大地都汇集进面前这一碗之中。而看《小森林》则会饿,身和心都是。
一个大,一个小,但都能给人幸福感。这么说,人的感官一定弹性十足;既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延伸,也可以在眼前的一粥一饭里生根发芽。重要的是对美的感知力。
今天听到一位牧师讲道,说成功的道路并非“practice, practice, practice”,而应该是“love, love, love”。虽然后一种对我也算是老生常谈,但这次的感受要不同一些。这不同来自于对“幸福”和“快乐”的重新理解。快的的来源很多,有些可以很残忍; 幸福的人都是快乐的,而快乐的人似乎未必幸福。
我想,“爱”应该是一种约束吧。我可以觉得一朵花很有趣,但这件事并不妨碍我一朵朵地拔掉她的花瓣,因为“快乐”也可以很残忍。而如果我爱一朵花,那我一定会用心地栽培灌溉,生怕她受了雨雪风霜。倒是合得上那句话:“爱是恒久忍耐”。
老实说,我并不觉得“损人利己”是一种恶;本性使然的行为,应该约束,但并非十恶不赦。如果说“善”是非功利的付出,那“恶”该是非功利的摧残。别有用心的关心,乐趣使然的摧残,不受“爱”所约束的“快乐”,才是骇人的“恶”。如果这份“恶”还打着“爱”的旗号,就实在令人胆寒了。
但有恶就有善,有悲就有喜,总归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之下,是“道”、“德”、“仁”的领域;而善恶悲喜之间,那些本性使然的部分,才是“义”、“礼”、“法”存在的目的。“爱”与“善”的敌人,也许未必那么可怕。
爱是一种能力,需要学习,也需要练习,《爱的艺术》是这么说的。如果没有这些修行,爱还是很容易走偏的,会伤人也会伤己。成熟的爱才是金钥匙。
无论是烹饪一粥一饭,还是栽培一草一木,大概都是因为爱,所以才会用心。《老友记》里,Ross看着自己新出生孩子的眼神,多年来总是烙在脑海里。我们经历过的各种各样的感动,品尝过的各种各样的幸福,说到底,大概都是一样的吧。
以上都是毫无主题与逻辑的胡言乱语,是我午睡过后不太舍得忘掉的随机想象。
草堂春睡足,窗外日迟迟 (喂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