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寿、不适感,以及人生意义

长寿、不适感,以及人生意义

越来越觉得,调整生活习惯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事。

其实我很早就意识到,身心的健康该是个很重要的课题。几年来看见太多人的困苦,听到许多朋友的抑郁和挣扎,就越发觉得如此。

但一直以来,我只当它是一项必要的“维持工作”;既然我状况还好,此事也就没有那么紧迫。

而最近想法的转变,来自我对“人生意义”的重新思考。

听上去有些缥缈,但且听我慢慢讲。

(一)

首先人生并没有意义。

如果你恰好笃信某种宗教或价值,那你要幸运些。而我并不在此列;我只把这些先贤看做老师。

对自己人生的意义,我没有主动选择过;但三十年走过来,我真正所求者,大概只是认真地度过每一天,去看、去听、去思考、去体会。

我是个好奇心和表达欲都极旺盛的人。认识不同的人,经历不同的事,学到不同的知识,用在不同的地方,这些都值我的时间。

既然来都来了,该认真地走走看看,才不枉此生。

于是,让自己活得久一点,就是个很要紧的的事。

(二)

《思维实验室》有一期节目,讲寿命和衰老。里面提到,目前唯一证明有效的延寿方法,就是“给身体一点压力”。适当地少吃、少睡、多运动,都在这个范畴。压力可以刺激身体活力,加速细胞的修复。

反之,如果过得太舒服,身体里古老的基因就会认为,你大概率已经完成了生存和繁衍的任务;为了种群,为了下一代能得到更多资源,是时候离开这个世界了。

我从两年前开始“间歇性断食”;除了聚餐、旅游之类的特殊情况,在早九晚六以外的时间不吃任何东西。关于这种断食,网上的正面资料很多,我自己的体验也蛮好。一个副产品是,控制体重变得容易了很多,脑子也稍微清楚了些(也许是血糖更稳定了)。

听说很多僧人会“过午不食”,对我有点太严格;也有人建议把早餐再推后些,我也许会试试。

其实也不是很离谱。我对门的朋友已经每天只吃一顿饭了(当然是顿大餐);跟之前比,大哥明显生龙活虎了许多。

当然,还是建议多查资料、因人制宜、量力而行。

(三)

我尝试的另一个习惯是冷水澡,到现在也快一年了。

虽然每次冷水兜头而下,都让我觉得“卧槽要死”;但之后一整天,都会身心舒畅。要是哪天忘了,反而觉得没什么精神。

具体的好处很多,有个叫“帅soserious”的视频作者讲得蛮好,可以看看。大致来说,给身体一点压力,精神压力就消解一些;等身体上的压力解除,血清素、内啡肽的水平上升,精神状态就会更好。

同样地,建议量力而行;万一生病,反而折寿。

这里也有个很好的副产品,就是注意力变好了。毕竟无论脑子在瞎想啥,在“生死存亡”面前,都得乖乖停下来。

不信你去坐个过山车试试。

(四)

延寿很重要,活得有质量也很重要。

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行为,其实不是容易的事。有人沉迷黄赌毒,有人沉迷电子鸦片,有人总是无法停止焦虑,有人已经麻木而失去了感觉;更多的人被各种“意义”与“叙事”裹挟,无法停歇,不断向前。人实在是非常脆弱的东西。

我练习冥想有四年了(虽然正经人不该劝人冥想),写日记的时间更久些(虽然正经人不该写日记);说到底,是希望能更清醒地活着,能认真体会每个“当下”,能对自己有更多掌控。但到现在,也实在不敢说有什么心得;不如给手机上个时间锁来得有效。

倒是发现了个小技巧:心烦意乱的时候,停下手上的事,去整理下房间,然后静坐一阵子,什么都不做。事情会慢慢变好。

“认真地活着”很重要,但修行大概没有捷径。每个人的体验都全然不同,我就不啰嗦了。

如Andy在Headspace里所说,“唯一的技巧是日复一日 … 接受自己,想清楚这么做的意义,然后每天坚持,温柔且坚定。”

(五)

要改变自己还挺难的。比如我以前一直主张要完全睡饱;现想改成很早起床,并且稍微少睡一点,到现在也没成功。本来还坚持了一周多,结果忽然沉迷研究GPT,经常大半夜亢奋得不行,于是晚睡晚起。

另一个问题是,每天要记住很多习惯,也是很麻烦的事。我的办法是编个顺口溜,抓大放小,设计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,慢慢变成本能。如果读到了什么书,或者最新的研究,再看情况微调。

抓大放小很要紧。我睡眠质量一般,所以对于早上出门见光、晚上给房间降温这类习惯,就会多花点时间。

自律是为了自由。人的精力毕竟有限;花时间在要紧处,是为了能得到更多的可支配时间。

(六)

像这种碎碎念的题材,经常写着写着就不知道怎么继续了。

最近的主业,毕竟还是日复一日地改论文;就算看书,也是在翻旧书(基本就是四大名著)消遣。有时打开公众号,也不知该写点啥。

虽然没有太多输入,倒是段难得的“内化”的时间,也值得珍惜。悟以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

等走过这个阶段,也许会更关心“为人处世”的话题。摇摇摆摆,穿州过府,识人礼,学人话。

期待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