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破源流万法通

说破源流万法通

《西游记》第二回,菩提祖师问悟空想学什么。祖师说了请仙问卜、儒墨道法、参禅打坐等等,悟空都不想学。悟空要学“长生不老”。

师兄弟们不理解悟空,但祖师理解。祖师从中看到了悟空的悟性。

其实世人大多不理解悟空。之前在市井中,悟空就看到“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,更无一个为身命者”。

假如这里真的在说长生不老,世人为何不理解?我猜,这里的“长生”、“身命”,其实是一种隐喻。


悟空在祖师面前“挑三拣四”的这一段,总让我想起王阳明的少年时代:初溺于任侠之习,再溺于骑射之习,三溺于辞章之习,四溺于神仙之习,五溺于佛氏之习。正德丙寅,始归正于圣贤之学。

人们说王阳明有“三不朽”: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。我想,这些都是外在表现,而非王阳明自己的追求。

所求者,应是《华严经》中的“如来智慧德相”,是孔子口中的“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。

是“吾性自足,不假外求”的“圣人之道”。


《西游记》里的“长生者”,也许比较接近尼采所说的“超人”:纯粹的独立,纯粹的自由。

一如悟空学成之后的感慨:去时凡骨凡胎重,得道身轻体亦轻。

人从猿猴进化而来,人看不起猿猴。但如果不能自我超越,人与猿猴何异?

这是悟空所看到,而世人所看不到的。


木心在《文学回忆录》里讲,所谓教育,是指自我教育。所谓超人,是指超越自己。

“你认识了一位智慧的、高尚的、真诚的人,自然会和原来的亲戚旧识作比。一作比,如梦初醒。”

不断不断超越自己。


悟空初见菩提祖师时说:我无性。人若骂我,我也不恼;若打我,我也不嗔。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。一生无性。

这时的悟空是个“不嗔不恼”的猴儿,和后来大闹天空时,完全是不同的性格。

是悟空学了本事就膨胀了吗?也是。不过人刚刚诞生时,不就是“不嗔不恼”的样子吗?

《华严经》说: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皆因妄想执着不可证得。


妄想执着,都是伴随着人的成长,越来越多起来的。

想到打破妄想执着,需要“悟空”。

祖师在何处?灵台方寸山,斜月三星洞。

说破源流万法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