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
几个月前来芝加哥做博后,正赶上系里招聘老师;很多人来面试,我也就跟着听候选人们讲自己的研究。
其中一个,虽然研究做得蛮扎实,但因为紧张,演讲效果实在不好。在商学院,这是个要命的问题。
“简直是车祸现场”;系里开“班子会”的时候,有人这么吐槽。
但我的老板却说,她只是“unpolished”,还没被好好打磨过。“我可以教她”,他说。
“把研究做好才是最难的;她不擅长表达,是我们的机会。”
(二)
想起申请读博的时候,也是每周都和导师见面;那时总觉得自己好差,做了一周却毫无进展,申请大概已经无望了。
总算还是申到了。后来聊到这一段,我就有个好笑但中肯的比喻:
教授们选博士生,就像去店里挑东西,都是一个个细细地看过去,努力去找最好的。
而我的导师走到店门口,往旁边一暼,看到被丢在路边的我,就伸手一捡:
“这个就能用呀。”
(三)
本科时和一位政界人士座谈。同学问她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?她说,靠谱就够了。
一群年轻人进来,“老人家”们都在看,看谁值得自己提携一把。就好比投资创业公司,一是你得肯干、有发展,二是你得听劝、愿意整合资源,三是得重视投资人、不能当白眼狼。总结一下,就是得靠谱。
那时我沉迷各种奇谋巧思,对这种太过简单的道理一笑了之。
可我大概的确没有那种天赋;到现在,也只学会了这些简单的东西。
(四)
搬到新城市,又认识了些学弟学妹。大概是自负吧,常常觉得能看到自己从前的影子,也就常常忍不住劝这劝那。
有时会懊恼自己的喋喋不休。某次聊到这里,身边人就笑:
“他们心都很正的呀,都会很好的,不会走偏的。”
忽然又想起当年,老周看我的表情,有时哭笑不得,转眼又释然,随后吸吸鼻子,又嘿嘿地笑起来。
我大概也还没走偏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