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要像一个国家

2021-04-02
5分钟阅读时长

今天咱们来聊聊,怎么能”成功“。

听上去可能没啥说服力,毕竟我也不成功。但要聊的这些东西,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,说不定你也觉得有意思。

本科时参加过一位企业家的座谈。提问环节,朋友问:您为什么这么成功?企业家愣了愣说:我是富二代。

现在回想,这是我听过最诚恳的答案。剩下的人,有说要靠毅力的,有说要靠决断的,有说要胆子大的,有说要谨慎的。我看过他们不少书,越看越晕。这让我想起一个比喻,说改革开放是一部电梯;有人上去就原地跑步,有人上去就做俯卧撑,有人上去就翻跟头,最后都到了顶楼。事后谈经验,他们就说,你们要多跑步,多做俯卧撑,多翻跟头,这样才能爬上楼。这里面有的人是真傻,大多数是装傻。

那到底怎么才能成功呢?我想了个办法。我偶然发现,国家的成长,其实和个人的成长很像。但对于国家的分析,要远比对个人充分、详实得多。政治、历史、外交,对个人成长的借鉴意义,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。读点这方面的书,说不定还更有用。

举个例子:有个词叫“中等收入陷阱”;说很多国家,一开始发展得很快,但越往后越发展不动,总也成不了发达国家。为什么呢?林毅夫先生提到过这些国家的经济模式,叫“外商直接投资”。简单地说,就是外国人来办厂,设备是人家的,技术是人家的,品牌是人家的,你只出土地和劳动力。现在有个词叫“打工人”,我觉得很准确。一个乡下人,来给城里的老板打工,工资不错,生活条件改善很快。但靠打工能当上老板吗?恐怕很难。人家赚了大头,还用各种方法压榨、剥削你;就算你现在生活改善了,还是很难突破瓶颈。马来西亚、菲律宾、印尼,都是这个问题,印度恐怕也会有。

怎么突破瓶颈呢?也可以看看国家的例子。中国现在就在尝试突破“中等收入陷阱”:本来给美国打工,现在要自己当老板,而且很有可能成功。经验是什么?其中一条,就是中国一边打工,一边学人家的核心技术,逐渐吸收成自己的。之前苹果把供应链搬到中国,几年下来,中国满地都是手机大厂;现在特斯拉也来了,我们可以拭目以待。之所以能做到这些,一方面是政府能力,一方面是工业基础。虽然也是打工仔,但底子好、肯用功,该会的都学会了,自然就能更进一步。

政府能力暂且不谈,工业基础是哪来的呢?二战把全世界都打烂了,只剩下美国和苏联。二战以后实现了工业化的,主要是西欧、东欧、日本、中国;这些地区都是冷战前线,都接受了美苏出于备战目的的扶持。这里面又只有中国是几乎从零开始,剩下的都是再工业化。中国的工业哪来的?先是“一边倒”站队苏联,然后打了朝鲜战争,流了血。于是从苏联手里换来了一百多个项目,得到了完整的重工业体系。好比你给老板卖过命,老板赏识你,送你出国深造,算是第一桶金。

但重工业是服务于轻工业的;重工业造出来机床,轻工业拿来造衣服,然后才能卖了赚钱。好比你有了博士学历,可光有学历没有;要么你得找到工作,要么你得想办法创业。所以五十年代中美打了仗,六十年代中苏又交恶,之前的投资都撤了,中国一下子就陷入到极度的困难中。后面十年动乱,这算是经济背景。相当于你读书读到一半,人家不替你交学费了;你想出去打点零工,谁也不给你工作。老一辈只能节衣缩食,咬着牙把学历给拿了,把本事也学到手了。后来中国跳了槽,美国人给了份工作,两边一竞争,苏联倒闭了。后面三十年,中国人越来越牛,把人家一大半的活都干了。现在中国想自己当老板,美国人才慌了。

既然再工业化都这么难,那最初西方是怎么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呢?最初问这个问题的人,叫李约瑟。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,争议很多,我还专门写文章聊过,在这就不深入地说了。我们不妨想象这样的情景:说村子里有群人,每天种地从早到晚,种出来的东西勉强够吃。他们听说去城市里当程序员赚得多,就各自想怎么办。有个人就拼命干活,从牙缝里一点点攒钱,准备买个电脑,然后每天额外熬夜学编程。还有个人呢,去把隔壁邻居家抢了,拿着人家的存款去买了个电脑,然后逼着人家帮他种地,自己在家努力学编程。后面这个人率先成功,过上了好日子。好了,现在让这个人来介绍经验,他会怎么说呢?

有人说“一个人要像一支军队”,我说“一个人要像一个国家”。我觉得,该给自己写一部“宪法”,写一点规划。我的资源禀赋是什么?我的比较优势是什么?我的农业、轻工业、重工业是怎样的情况?我掌握什么高精尖技术?我是能够自己内循环,还是必须要依赖于其他国家?我依赖的国家有多可靠?我应该怎样跟其他国家相处?我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?

我说这些,不是要大家都去借鉴这些“成功经验”;至少,我们要做到不被那些“场面话”迷惑。尤其是“意识形态”这个东西,最能迷惑人。八十年代有部纪录片,叫《河殇》,影响很大。说中国发展不好,是因为中国是“黄色文明”,不知进取;西方呢,是“蓝色文明”,勇于创新。当时有个领导说,要真是文化不行,干脆咱都别努力了,反正你永远都不行。可你解释了中国现在落后,你怎么解释中国之前发达呢?说到底,还是意识形态的宣传。你信佛祖,我信基督,他信真主,有什么可争论的呢?为什么不能做一点客观的观察和分析呢?温铁军先生说要“正本清源”,要有解构对方话语的能力,要有建构话语体系的能力。就是这个意思。

以上是一些粗浅的概括,甚至都不算是观点。虽说粗浅,但背后的思考是我花了一年多时间,读了十几本书,看了五六百个小时的视频,逐渐整理出来的。希望这些东西能激发大家做一点思考;我觉得,相比结论,思考过程本身也许更重要。